【开展组织建设活动】(11.23)文艺“漫”生活——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民盟无锡职院支部古琴鉴赏讲座活动侧记
2021-11-19 10:52:46
作者:孙晓艳
11月16日下午,民盟无锡职院支部联合统战部、图书馆,推出文艺“漫”生活系列活动。 数十位古琴爱好者齐聚图书馆401,听虞山吴派传人、青年古琴演奏家张逸飞论琴道古今,让流逝的时光凝聚琴韵春秋,让零星的琴曲汇入琴谱集成。
古琴,又称七弦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它的智慧在历史的深处缓缓流淌,融入了中国古代的哲学理念,涵盖了古代文学、美学、音律学的深厚内涵,被历代文人尊为“圣人之器,八音之首”,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最高峰,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是全人类共同享有、共同保护的乐器。
讲座开始前,张逸飞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对古琴的历史、结构,以及古琴的摆放、弹琴时的坐姿等进行详细讲解,浅谈了减字谱的发展与读谱,给老师们介绍了“挑”和“勾”两个基本的古琴弹奏指法,随后分别演奏了《流水》、《醉渔唱晚》等曲目。
一股微风吹过,如水的琴声从图书馆悠然响起,时而舒缓如流泉,时而急越如飞瀑,时而清脆如珠落玉盘,时而低回如呢喃细语,载着人的心灵驶回音乐深处,寻找 “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意境,琴韵悠悠,令人心驰神往于中国传统文人玄意、禅味、理趣的心理特性和丽、雅、秀、逸的审美情趣。
而《醉渔唱晚》则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通过音区、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化、发展,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让人不由沉醉于鼓棹而进的水上意境。
在互动环节,大家主动上台切磋琴艺,盟员顾甲博士给大家弹奏了一曲《沧海一声笑》,在场的听众都被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所陶醉,有不少听众因此对古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咨询学琴事宜,张老师介绍到古琴这种艺术魅力的产生,只有经过勤学苦练,揣研,洞察琴曲意境,是内涵修养和熟练技艺综合发挥的结晶。
一场讲座,掀起了礼仪、谦让、祥和、文明的新风。大家纷纷表示,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在七弦琴的智慧长河中,去感受生命的节律、文化的呼吸、文人的气象……,当然在秉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之心外,我们更应该注重文化层面的传承,即亘古琴道中传递的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高远旷达的人生追求,物我两忘的山水境界,百折不回的生命精神。
中国传统音乐领域,有太多静静躺在历史、记忆深处的乐声,亟待我们探究和“激活”,也许这是民盟此次讲座活动的意义所在,亦为中国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另一种有效探索和实践。
阅读全文